齐国国土远远少于楚和秦,在古代靠粮食和人力打仗怎么能解释齐国能抗衡秦国
比起坐拥函谷关天险的秦国,以及拥有广阔国土纵深的楚国,齐国的战略位置,堪称是差到家。但是除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外,齐国也有另一样骄傲的本钱:你有地利,我有科技——地理位置吃亏的齐国,能够在春秋战国年代里保持强国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与秦国争锋的强大对手,凭的就是三样领先当时世界的产业技术。
第一个技术,就是冶铁业。
虽说中国人的冶铁历史,比欧洲人要短得多,但春秋时代的中国人,就首创了生铁冶炼技术。齐国的冶铁业,开展也是非常早。《管子》里就有了齐国冶铁的记载,甚至还有了对铁矿探测的总结。
除了资格老,齐国的冶铁技术,也是春秋战国时代顶级。单是今天淄博的几处炼铜遗址上,就出现了铸铁遗址。六处战国冶铁遗址,更是各个大阵仗,总面积高达90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处遗址更有40万平方米,战国时代的冶炼装备一应俱全。如此生产规模,领衔战国列强。当时还金贵的铁器,齐国已经能批量制造。
铁产品也十分丰富,淄博出土的铁制农具,除了有传统的铁梨铁铲,更有当时工艺领衔的凹形铁口锄,这也就意味着,在当时的“农具铁器化”革新里,齐国毫无疑问走到了前面。
而在见证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宝典《考工记》里,也记载了齐国强大的合金工艺,比如“攻金之工”,就讲了齐国制造钟鼎农具武器等器具时,铁铜金属不同的合金配比,以及当合金配比不同时,器具硬度光泽的差别。强大的齐国冶铁业,就这样催生了齐国高精尖的生产技术。这强大制造业带来的各行业装备,撑起了齐国强大的生产与军事。
而比齐国这强大冶铁技术更“老资格”的,当属齐国另一项财源滚滚的产业:煮盐业。
以《史记》的记载,早在西周建国时,获封齐国国君的军事家姜尚,就开始狠抓煮盐业。到了春秋战国年间,齐国强大的煮盐技术,更已成了知名标牌。春秋年间的齐国名相管仲,建立了独家的官营盐业制度,也从此给齐国国力大补血。到了战国年间时,盐业更成了齐国的王牌。上好的齐国食盐畅销列国,财源滚滚的场面,撑起齐国逐鹿天下的强大国力。
也同样因这火热的食盐贸易,战国年间齐国的商品经济,也因此突飞猛进。齐国都城临淄的人口,保守估计也突破三十五万,整个临淄城分为王族居住的“小城”和百姓居住的“大城”,大城的周长14里,城里的十条主干道,其中七条的宽度在十米以上。最宽可达二十米。临淄城里商旅往来热闹,更有宽广大道连通各国国都。连几百年后的司马迁都感叹说:关东的富商大贾们,绝大多数都是齐国人。
这样商业发达的“超级都市”,见证的就是齐国财大气粗的实力。放在列国争霸的战场上,齐国更是“财大气粗”的风格。齐闵王时代打得秦国告饶的函谷关之战,以及杀得楚国精锐崩溃的垂沙之战,全是齐国凭着雄厚国力生耗两三年,拖到对手人困马乏后,再发动关键一击。煮盐业为“标牌”的齐国强大经济实力,叫齐国常打这样的“富裕仗”。
齐国是周朝建立后首批分封的诸侯国,也是秦统一六国后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齐国为什么会延续这么长时间呢?还能与强大的秦国、楚国抗衡?在齐国最巅峰的时候一度打进函谷关逼迫秦国求和,为何却没能统一中国?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上面是山东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济南、淄博往西北是黄河天险;往西南是泰山、沂蒙山;东北是渤海;东南是黄海;
可以说齐国的核心区域都收到天险的保护,在春秋战国技术上无法做到海上远航,唯二的薄弱处一就是从西北突破黄河,进入齐国的核心区。历史上燕国乐毅攻破齐国,以及秦国灭亡齐国都是从北而下,才得以攻破齐国的防线。
二就是从西南突破沂蒙山,进入齐国核心区,但要突破沂蒙山首先要灭掉鲁国,鲁国虽然经常和齐国大战,让齐国吃亏,但鲁国没有能力灭亡齐国,反而是齐国在西南方向的缓冲地带。
等到战国后期楚国灭亡鲁国之后,齐国受到很大的威胁,才急匆匆的修建长城,抵挡楚国的威胁。
由于齐国近海优势,鱼、盐资源丰富,盐在古代是堪比黄金的战略武器,齐国凭借这一资源迅速致富。经济上比较强势。这也导致齐国容易有闭关锁国的心态,反正关起门我啥都有,不愁吃喝,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齐国国君人才辈出。
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分封天下,齐国是少有的异姓封侯,首任封君便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太公望。
之后西周后期,更是涌现出齐桓公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成为春秋首位霸主。
而且,齐国历史上,名臣武将层出不穷,不是给齐国带来巨大的领先优势,就是往往挽救齐国与水火之中。
齐国面积不算战国最大,但是可耕种面积占比较大。人口不少要多于秦国。而且齐国掌握了一种稀有资源“盐”。
与秦楚相比齐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秦楚两地远离中原,多属于蛮夷之地,人烟稀少。
据估计,
燕国面积大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
赵国面积大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
齐国面积大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魏国面积大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
韩国面积大约9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秦国面积大约30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楚国面积大约50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虽然以上的人口数可能偏差较大,但是也可以看得出来齐国的人口数量不会低于秦国。史书记载,乐毅伐齐连下齐七十余城。如果以此为根据,按平均每城平均人口5万,齐国大约有总人口3、4百万。
齐国虽然国土面积小于秦国,但是齐国的可耕种面积应该跟秦国持平甚至超过秦国。更何况齐国有一种独特的资源“盐”,由管仲开始施行的盐业的专卖,一度使齐国成为列国中最富有的国家。所以占据天时地利的齐国能与秦国抗衡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关于什么地灵人杰的说法早就流传于世,更是一些短视文人墨客取悦地方读者不惜混乱视听的滑稽计量,当然能引起地方的读者的自豪感,却无疑丧失了一次让读者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自古以来这种哗众取宠的文人不知忽悠败亡了多少君子和帝王。
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冲击平原,虽然如此但齐国却是历史上频繁改道的黄河最小的伤害国,黄河一般都是从现在河南或者山东西南(当时的鲁国)方向改道,故而很难波及到齐国,所以齐国所在地几乎很少受到水患影响,而地处山东半岛,经常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滋润,不但物产丰富,而且由于山东地区一圈都是优良的海上渔场,可以说不管是农作物还是其它的都是当时各国的领头羊。
山东半岛中东不是丘陵地带,这些地区也是华夏历史上有名的有色金属出产地区,在青铜器时代的春秋战国,能控制有色金属无疑是控制着雄厚的财力,也控制着战争所用的兵器的材料,楚国真正走向壮大也正因为控制了青铜矿以后。
所以齐国具备成为一个军事大国的实力,尤其是在春秋时期,仅有天子拥有三军,何为三军呢?就是可以组建和维持三只战车兵团的实力,周礼记在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或千辆战车为一军,当时形容哪国强大刘总千乘之国来形容,春秋时期齐国就具备二军半,而晋国则已经具备三军的实力,要知道以天子拥有天下资源才能组建和维持三军,由此可见齐国并不是什么弱国。
到战国事实,齐国经历了变法和吞并鲁国后,国力大涨,军队编制也不在沿用周时期的三军编制,一度成为山东最强的国家,打的燕国几乎灭国。
所以我们看到了大秦帝国时买个东西二帝的称谓,齐国又被几个奸臣忽悠,内部也勾心斗角,而且君主一个不如一个,虽然武将良臣众多,却也将国家折腾的够呛。
齐国的国土比楚国和秦国小,但是人口和粮食生产方面,他和楚国、秦国相比并不落后。
齐国国土主要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这里虽然分布着众多丘陵,但是耕地面积也不小,耕地面积达750万公顷。而秦国所在的陕西今天的耕地面积只有480万公顷。当时秦国虽然有了成都平原,但是当地较为落后,也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所以在很长时期内物产并不丰富。直到战国后期,秦国修筑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等大型水利设施才将成都平原变成重要的粮仓。
(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为秦国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楚国处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南蛮之地,这里更不好开发,尤其是楚国南部地区,一直到唐宋年间人口也非常稀少,更谈不上开垦粮田了。可见,楚国和秦国和齐国比粮食产量优势并不大!
秦国和楚国属于边疆国家,一直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当时两国人口大约在500万左右,而齐国仅首都临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30万-60万人,全国人口也有400-500万。
(齐国首都临淄)
所以相比秦国和楚国并没有明显劣势!
齐国最大的一个优势,还是他的人才优势。
齐国的人才除了本国培养之外,还从外面大规模的引进。在当时,中原的人才主要去两个国家,一个是秦国,一个是齐国。但是秦国在教育方面比齐国要相差很多,所以人才的引进并没有为秦国的文化带来大幅度提高。而齐国的教育制度较为完善,所以,外来的人才很快在本地扎根下来。并带动起了一大批当地人,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储备。
就拿当时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来说,最繁荣的时候,学宫有贤士上千人,涵盖了诸子百家各种学说,孟子、荀子、鲁连子都曾经在这里授课。所以,当时齐国是天下学术氛围最浓厚,人才最多的国家。
按照综合国力来计算会准确一些。齐国处于东方之滨,煮盐卖给西方诸国,经济实力很强,国土虽然不是最大,但人口密集度还是不错的,而且齐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征伐大权,为诸侯之长,发展很快!
国土少不代表人少啊!别看齐国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就只有山东地区,但是那时的山东可是人丁兴旺,物产丰富啊。
先看看楚国,虽然很大,但是楚国毕竟在南方,那时南方的开发很有限,人口本来就不多。即便是三国以后,北方战乱使得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让南方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但其人口到隋唐时期还是远比不上中原地区的。更不用说春秋战国时期了!
那时的楚国,虽然国土比齐国大了好几倍,但其实人口是差不多的。
秦国也一样,其实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关中地区,西戎地区人烟稀少,南方的川蜀地区也同样开发有限。秦国的人口是在商鞅变法以后,随着耕战政策的推动和领土的扩张,才在战国后期超过齐国的。
齐国虽然控制的地盘不大,但山东地区从古至今都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不仅有太行屏障,而且三面环海,有鱼盐之利。要知道,盐巴在古代可是战略物质,是财富的象征,而这正是齐地富庶,人丁兴旺的原因所在。因此,齐国不管在春秋战国的哪个时期,始终都是令他国生畏的富国。春秋首霸就是齐桓公,到了战国前期,唯一能击败强悍的魏国的,也是只有齐国。齐国在战国后期更是一度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这些都足见齐国之强大!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齐国与楚国、秦国一样,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是第一阵营的国家,地位始终比较稳固。在春秋时代,齐国受到晋国的压制,在齐桓公之后,连续三次挑战晋国的霸权,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战国时代,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给了齐国崛起的机会。齐威王时代,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遂取代魏国成为最强者。与此同时,经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也迅速走向强大,与齐国并列为东西双雄。
齐国的国土面积比秦国、楚国都小,为什么能与秦国并列雄视天下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我们不要认为国土面积越大,粮食就越多,人口就越多。就好比今天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却只有几千万。
实际上,齐国的经济实力,绝不在秦国之下。早在齐桓公时代,管仲就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振兴农业、商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轻税赋,建立养老、抚孤寡、医疗等社会保障,扶助穷困等方面,具体为:“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徵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开始,齐国的经济实力一直就很强,而且在经济思想上,领先于其他诸侯国。
齐国濒临渤海之滨,在诸侯国中盐业最为发达,中原诸侯的盐要从齐国进口。齐国人富于商业思想,通过盐业的垄断,进而成为诸侯中黄金储备最多的国家,凭借黄金储备的优势,又从其他诸侯国购入大量的粮食。这是管仲时代就提出来的经济政策。
战国初期,齐桓公田午统治齐国十八年(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留下一笔可贵的遗产,他生前创建的稷下学宫,成为未来一百多年里齐国乃至整个中国最富活力的学术中心。
战国时代,诸国的兴衰与人才的流动成正相关,哪个国家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就越有可能脱颖而出。吸引人才,逐渐成为各国政治的优先目标。在这方面,齐国无疑是领先的。
在齐桓公田午的努力下,齐国都城临淄城的稷门(西门)之外,一座富丽堂皇的学宫拔地而起,这就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这是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殿堂。在稷下学宫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曾迎来名家尹文、兒说、田巴,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宋钘,阴阳家邹衍,兵家孙膑,法家慎到等大师级的人物。
到了齐威王时,任用名士邹忌为相,他从谏如流,惟才是举,不避亲疏,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为开明的国家之一,故而天下名士,纷纷入齐。人才的鼎盛,文化的繁荣,造就齐国的软实力。
诛仙掌门扮演者
电视剧《青云志》万剑一是由演员黄海冰扮演的,黄海冰扮演者资料,是内地男演员,1993年主演金庸武侠剧《新书剑恩仇录》饰演陈家洛出道,2001年主演古龙武侠剧《武林外史》,2003年主演梁羽生武侠剧《萍踪侠影》,代表作品有《隋唐英雄传》,《武林外史》,《王中王》,《新水浒传》,《萍踪侠影》,《开天辟地》等。
王中王代表作
《王中王》是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晨中、张筠执导,罗嘉良、黄海冰、蒋勤勤、尤勇等联袂主演的民国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的一个故事。肃王府突遭灭门血案,而血案中惟一幸存者纤云格格遵照被人暗杀的父王遗嘱,携带宝物前往南方寻找自幼定亲的未婚夫——清代十大捕王之首白玉萧。途中宝物被盗,从而引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千古谜案。
什么动物是王中王
林中高手王中王是猴。林中高手是指猴在树上来回穿梭,王中王指“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所以是猴。猴类也称是灵长类,它是动物界里最进化的一类。猴大脑发达,四肢可以使用简单工具和抓取食物,手指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拿东西,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最小的是倭狨,按地域一般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
答:王中王的是东北虎
虎 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着;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因为在寓言与童话中,可称为动物之王的只有狮子与老虎,但因为老虎头上的花纹形成一个王字,因此被称为“王中之王”,而狮子没有,而且十二生肖是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其中只有老虎而没有狮子,故被喻为“王中之王”的生肖动物为老虎。
李轩豪资料
李轩豪,男,1995年2月1日出生,重庆T23队围棋选手。
2004年到北京聂卫平道场学习。2007年入选国少队;同年获“钻石120杯”北方业余围棋棋王赛冠军。2011年8月26日参加第十六届三星杯,晋级16强。
2022年5月27日,获得第三届“嵊州杯”中国王中王围棋争霸赛冠军。
李轩豪,1995年2月1日出生于重庆,2015年进入西南大学就读,中国围棋运动员,效力于重庆T23队,围棋职业九段。
2007年“钻石120杯”北方业余围棋棋王赛冠军,第4届感恩杯国际精锐对抗赛冠军。2018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2022年4月,成功晋升为职业九段,是中国围棋历史上第54个九段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