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哪些美食令你印象深刻,隔着屏幕都咽口水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生活和美食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各地的美食文化。
要说起印象最深的还是蒿子粑粑 六安特色美食,以蒿子 米粉 腊肉作为原材料。口感香脆 味鲜色美 ,在六安民见以每年农历三月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每到这个季节家里的大人就开始忙活捡蒿叶 用咸肉开始制作。刚出锅的蒿子粑粑软软糯糯 咬一口特别鲜美。有股淡淡的清香味道,听当地的老人说 古时候人们住在山上,为了防止毒蛇的入侵 当地人就做蒿子粑粑放在蛇洞门口 ,毒蛇吃了就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后来当地的人民上山砍柴 就会吃蒿子粑粑,据说吃了会防止毒蛇咬伤。
哟哟鹿鸣 食之也蒿就是对蒿子粑粑的一种文字记载,甚至可以追朔到诗经!所以蒿子粑粑是不仅是一道美食 也是承载着当地文化
下图是我自己做的蒿子粑粑!非常好吃 😋
舌尖上的中国,我最喜欢的就是我们怀仁的糖干炉,香酥脆,甜而不腻,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食品。糖干炉,中间虚空像人们日常生活的炉子,所以被称为糖干炉,又因其质品纯正,风味独特,干脆香酥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用一斤油和二斤面,加盐,红糖做成油酥面,然后用白面,按8:1的比例,加上发面加水和成面皮,然后用面皮包油酥面,包好后,揪成小剂子,揉成小桃心儿,粉上芝麻仁按扁,做成圆的或方的均可,入炉烤熟。现在的做法比我小时候吃的更新了里面除了红糖还包了玫瑰,桃仁,芝麻,葵花籽儿。更具内咀嚼易消化,干脆香酥的特点。
记得有一集讲台州三门湾的小章鱼,女儿回家,父亲从海边刚捉的那种小个的小章鱼,放柴火锅里用葱酱油爆炒出来,想想味道应该很好很鲜美,口感应该是弹牙的那种。
还有个福建的生鱼片,颜色很白那种,然后厨师片的非常薄,然后调了那种葱姜蒜各种调料的醋汁,蘸一下感觉绝顶美味。
还有个一对夫妻一起出海的一集,天黑下来,他们俩在船上煮刚抓来的螃蟹面,那个汤头估计要鲜到掉牙。
你怎么看这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
本期舌尖上的中国延续了以往的拍摄手法和立意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透过传统美食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广博,不同地理环境能够孕育出不同的人文风俗,推陈出新,雅熟共赏。文化有诸多形式的载体,中华传统美食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寄托乡情,可以寄托愁思,同样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伟大征途中努力前行!
这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很细腻连贯的,只不过加入了太多的渲染,如果第一季就这样拍,或许大家就可以接受,毕竟它只是美食纪录片。这是拍给大众看的,还是多拍点大中国的美食,推广美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第一季就是这样,纯粹的美食。中国地大物博,大家真心地想了解自己没有品尝过的美食,过过眼瘾,大过年的图个乐!
抛开前几季不提,单纯来说第三季,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跟美食所有有关的东西,都能独立成为一种文化,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镜头四川师傅嘱咐徒弟辣椒和花椒的顺序放错了,看看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看似简单其实想做好没有那么容易!
这期重点不在成品菜肴,而是更加注重了关于菜品的周边用具,个人认为菜品的周边用具跟最后的成品菜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就像悟空离不了金箍棒,猪八戒离不了九齿钉耙,他们都是一体的!
现在我看到网上有网友说这一季是广告片,关于这个说法本人非常不赞同!
当你真正想做菜的时候,如果有一把大小合适重量合适锋利无比的菜刀,和一口炒菜不沾 颠勺不累的手打铁锅后,你会体会到那种畅快淋漓的炒菜感觉的!
来吧!给我一把手打锋利无比的菜刀,和一口可以爆炒的手打铁锅,开启我的家庭大厨之旅吧!
本期舌尖上的中国延续了以往的拍摄手法和立意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透过传统美食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广博,不同地理环境能够孕育出不同的人文风俗,推陈出新,雅熟共赏。
舌尖1着重美食,介绍各地特色美食,重在美食本身。节目精细制作新鲜立意和大家被勾起的家乡美食自豪感都成为成功的元素。
舌尖2着重文化,将美食融入于市井生活,重点是风俗民情,美食只是载体。注重于如何打动人,挖出来的情感和故事有时候超过了美食的秘密本身。
《舌尖3》共“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8个主题。更换了导演,表现的重心也在美食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关于历史文化、人物命运以及食物关系的思考。前两季的成功已经让大众产生一些审美疲劳,能作为主题的有故事有颜值且好味道的美食也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关注美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美食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华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每一代美食人(更多是普通百姓的)传承和坚持。
2022年春节还能出京过年吗
2022年春节,能否出京过年?
这个问题,主要看春节前后,全国疫情况而定,如果全国疫情稳定,没有大的明显疫情变化,如果北京疫情良好,出京不到疫区去,政府允许的话,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认为就是疫情可控,政府允许出京过春节,还是不出为好,从今年情况来看,疫情突发情况很严重,世界疫情很严重,就是看似挺平安的,万一出现突发情况出现怎么办?回不来,是不是问题很麻烦?为过个春节,给国家,家庭,个人添麻烦值吗?
2022年尽量不要出京过年,因为疫情影响,尽可能待在北京,如果有重要事情必须出京,我觉得还是可以出京的,但是如果没必要还是待在家中,做做美食,看看电视,在手机上和亲朋好友聊聊天,也很有意义的。或者观赏一下北京的美丽风景,尽不可给国家添麻烦。
2022年春节还能出北京过年吗?下面给你们讲解,过年春节是要和家人朋友亲戚聚集在一起的时光,如果在北京有重要的朋友或者什么事还是什么想要见的人是可以去的,要做好防护措施,出门记得带口罩 ,安全第一,如果没什么事的话建议在家陪陪父母。
2022年春节不能出京过年。
今年受疫情影响,出行很受影响,平时,进出还需健康码,行程码,量体温,消毒,病毒虽然可控,但是零星暴发也让人心惶惶。
西安疫情还未控制,做好防控很重要,不给政府添乱,过年过节也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万一有接触,被隔离,那就麻烦了。政府号召我们,就地过年,咱们照做是不会错的!
#吃在四海八方#到家,第一个想吃的美食是什么
其实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对于食物方面的渴求已经很小了!不管是哪一种食材,以现在物流与电商发展,只要你想,基本上都能吃到你想要的东西!
每年回家,我第一想吃的依然是老妈做的川味香肠!麻辣鲜香,馋的流口水!不管是做成凉菜也好,还是与其它东西做成拼盘,亦或者加上蒜苗或者嫩绿的豌豆角一起清炒出来,都是好看又好吃的一道菜!
事实上,现在市场上的香肠比家里的更鲜,但是总是感觉还是妈妈做的香肠更香,吃起来更加放心!
在我小的时候!每年的冬月末腊月初,家里都会杀上一头黑毛大肥猪,妈妈会把猪小肠的肠衣清洗出来,手工剁上一个猪腿的肉【去皮】,加入姜末花椒粒辣椒粉,精盐与香料粉,手工灌制香肠,一年大概也就一二十来斤。灌好以后挂在灶台上方,接受着灶台上方时时刻刻的烟熏火烤!
以前母亲在的时候,到家,第一顿饭一定会做西红柿炒鸡蛋。
西红柿是夏天盛季的时候成堆地买下来的,回家清洗以后切成长条形,一块一块地塞进瓶子里。瓶子是输液用的大瓶子,肚子大口小,塞子是橡胶的,那是那个年代里能找到的最合适的自制西红柿罐头的物件。
装西红柿的时候要尽量装满,不仅要摇晃还一定要墩一墩,这样就还能往里装一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等一会儿上屉蒸,西红柿被蒸熟了就会收缩,装得少的话就等于浪费了瓶子里的空间了。
上屉蒸之前是不盖盖子的,蒸熟以后迅速盖上盖子,不让外面的冷空气进去,以后也就不会发霉了。这样一瓶瓶地都盖好了,装箱,塞进床铺底下,吃的时候拿出来一瓶,磕打着倒出来,就可以直接炒鸡蛋了。
说是留着冬天吃,实际上整个冬天父母也都很少吃,都是我过年回来了才会拿出来炒。因为他们都知道我最爱吃。 这样自制的西红柿罐头炒鸡蛋,再配上母亲用捞饭法蒸的大米饭,是我的最爱。每次都会吃撑!
可惜,那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自从母亲去世以后,这种以前感觉似乎一成不变永远都会这样下去的格式,便戛然而止了。
回家以后默默和父亲相对;夏天既已不再制作西红柿罐头,冬天买来的西红柿也已经索然无味,及至早已经把这道菜给忘记了。
春节回到老家,我第一个想吃的美食你一定想不到,不是大鱼大肉,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婆婆亲手种亲手炒的小青菜。在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公就在探讨回家想吃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一致投票给了小青菜。
小青菜没什么稀奇,只不过是一种思乡的情怀,因为平时吃不到,在外吃饭选择很多,但是很少吃到新鲜的小青菜。即便吃到了,也没有家里的好吃。
小青菜是婆婆亲手种的,每年都比别人撒菜籽晚一些,到了寒冬腊月,别人的菜长成了大青菜,我们还有最嫩最好吃的小青菜来吃。在我家春节假期的餐桌上,小青菜也是百吃不厌。做法很多样,素炒青菜,青菜炒肉圆,青菜炒香肠,青菜豆腐汤、青菜河虾汤等。婆婆种的小青菜不打农药,自然鲜香,无论搭配什么食材都很鲜美。
荤菜可以换,可以不吃,会吃腻,吃不腻的就是小青菜,补充维生素和叶绿素,也特别适合节后作为刮油菜。小青菜真的不特别,特别的是一份守候的情谊,每次我们说小青菜好吃,婆婆总能露出幸福的笑容。我想吃什么不重要,一家人在一起才重要,你说对吗?
伙伴们,春节你回到老家,第一个想吃的美食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乡愁是首歌,乡情很美,我相信你的故事更动人!愿意聆听你的独家心得!
喜欢Vivi的原创分享,就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Vivi来支持我吧,友的一评一赞,都是对Vivi最大的肯定和支持哟!
登上《舌尖上的中国3》的福建美食有哪些
春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3》春节暖心回归,一大波没事在节目中播出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的名优小吃和器具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其中,就有福(hu)建的当地美食。仔细一看,在节目中出现的有面线糊、同安封肉、沙茶焖牛肉……
《舌尖3》第一集的主题是“宴”,一场重要宴席正在准备,门厨师陈智灵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宴会菜品要求精益求精,对有海鲜成分的“沙茶”也有限制,焖煮时间久了又怕调料夺去牛肉原味,怎么办呢?于是,厦门另一道美食给了陈师傅灵感。
封肉
它就是同安传统食品“封肉”。在这里,人们办喜事、建新房都离不开它,整块猪前腿肉,配上板栗、香菇、虾米等裹以纱布,入缸蒸熟,上桌才解开封着的纱布,而一块好的封肉将筷子插在封肉上,筷子倒下的时候就能把封肉一分为二。
封肉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了陈智灵和团队新的思路,于是,他们把鳊鱼干、墨鱼干、虾仁、海蛎干等同牛肉块裹以纱布一起焖煮三四个小时再倒入沙茶酱,参与牛肉的收汁和浇淋。两道厦门名小吃就这样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宴会上一道亮眼的主菜。
面线
厦门人吃面线,是用来唤醒早晨的。而面线的制作也需要披星戴月。节目组带大家来到了翔安区,采访了从祖辈就开始做面线的黄加。闽南人祝寿贺喜要带面线,亲友送行吃太平面线,家中待客吃猪脚面线,如果办酒席或者孩子满月,头道菜更是用面线,代表福寿绵长。
鸭肉
鸭肉店这种形式为厦门独有,除了鸭肉,里面还卖各类卤料,适合蹲在街边喝酒聊天。
《舌尖3》中还介绍了不少福建美食,比如石花膏,海石花,也就是泉州人说的石花草!一种长在低潮带礁石上的食用海藻,性味甘,咸,寒,具有润肺化痰,清热软坚,可以做成好吃又降火的石花膏。
2023年的春节是几月几号
2023年1月22日开始过年。
春节是我国一个盛大而又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一个节日里面我们集聚了关于美食,历史、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年祈愿。在现代的民间习惯上,人们总是喜欢把春节这个时间叫做过年。
2023年的春节是公历2023年的1月22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公历是2月22号。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就是农历的一月初一,一直到1月31号为止都算作正月,当然这里所说的是农历,而不是公历。之所以我们中国人把农历的1月份叫做正月,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开始,古人认为一件事情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的话,那么整件事情都会顺利。